早年间,电影发行排片上的事,都是由国家相关部门统一安排。
那时电影行业欠发达,国内电影院数量也不多,绝大多数电影院都算事业单位,为了给民间增加娱乐活动和文化宣传由国家出资成立的单位。
既是事业单位,那领头的相关部门一声领下,一部电影排片多少就是多少,全国所有影院都按照得到的标准来就行了。
这是电影发行排片的第一个时代。
九十年代,民生经济开始迅猛发展,电影行业的潜力开始突显。
由华影集团这家央企带头,将国内曾经的事业单位型影院聚拢,率先成立了华影新线和华影星美这一北一南两条院线,前者影院集中在北方,后者集中在南方。
北方的入行资本向华影新线看齐,南方的入行资本则向华影星美看齐。
华影集团搞出这样的两条院线分布,也是为了更好的带领全国入行的资本大力发展院线行业,只有院线行业发展起来了,电影行业才会有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就此,入行资本根据华影定下的标准,或收购事业单位型影院转民营,或出资建设新影院来发展这份新兴行业。
当时成立院线没什么标准,头一批入行吃螃蟹的企业在华影的支持下,拿到一块院线牌照轻而易举。
也就如此,各大院线在九十年代纷纷成立,包括大地院线、太平洋院线、盛海光明院线、重庆保利院线等几家如今的大院线都是那会儿吃螃蟹的企业。
同时,排片发行权力下放,由华影集团安排并分配给各大院线,相当于国营电影经济正式过度到民营,完成了整个行业的升级,确立了电影市场经济转民生发展。
那会儿上映的电影也少,基本都是华影牵头各大院线,讨论和判断一部电影的市场效应如何,应该给初始排片多少合适,然后一个统一的初始排片安排就如此商议成了。
这就是电影发行排片的第二个时代。
九十年代末的那几年,电影行业有所发展,每年上映的电影多了起来。
电影一多,每一部电影都商量一下哪有那么多时间,再向之前那样商量排片显然不现实。
这时,大导演、大制片公司有了话语权,他们的作品被默认为档期头部电影,也就是值得被商量排片的电影。
其余导演、制片公司名不经传,那他们的作品也就没必要一群大佬再商量,把几部头部电影的排片份额确认好了,剩下的份额这些电影瓜分就行了。
电影市场由此出现明显阶层,这也让新入行业的导演及没什么好作品的制片公司不满。
每个导演每家制片公司都认为自己电影很好,就因为没名气没资历就默认排片低?就默认自己的作品比不过那些大导大公司的作品?
为了反抗压迫,为了抵制这个规则,盗版出现了。
当时很多在上映中的电影,盗版资源如光碟、胶带之类的就流入了市场,也是背后的制片公司故意为之,就是要扰乱一群大资本定下的这个不公平的规则,从而扰乱院线市场。
新人导演拍的作品,没珠玉在前的制片公司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很难让人相信它的市场价值,这就是院线资本们的想法。
但华影作为央企,作为要带领行业发展的企业,为了安抚,为了尽可能的公平,就和相关部门牵头出策出建议,就有了路演、点映、展映、预售、首映这些环节。
院线资本既然不相信你的作品价值,那就拿你的作品去以上环节去溜一圈,是骡子是马在上映前溜一溜,探一探市场反馈判断出大概的市场价值,总比拿嘴去吵架,去默默反抗强。
院线资本跟导演没仇,跟制片公司也没仇,只要你的作品体现出了价值,他们也巴不得给你的作品多点排片,因为他们靠的就是卖电影票赚钱。
这些环节不是强制的,但总归是一个较为公平的法子,也算给新人导演、不知名导演和一些制片公司扩宽了一炮而红的路。
就如此,电影上映流程就有了个行业标准。
这就是电影发行排片的第三个时代。
然而,行业越来越完善,制片公司不搞盗版对抗上层建筑了,但盗版商就不乐意了。
你制片公司为了争取利益大搞盗版的时候,我掏空家底跟着你们干,这下盗版源断了,那我去喝西北风吗?
鸟为食亡,人为财死。
千禧年左右,盗版商很猖獗,要么跟厂家勾连,直接拿到胶片片源,要么请二五仔去偷,反正是倒反天罡,让一群制片公司叫苦连连。
特么的电影还没上映,光碟就出来了,这盗版商是真心牛逼!
为了行业良性发展,打击这些盗版商。
05年,华影集团宣布,全面进入数字电影时代,这也是国内电影发行排片的第四个时代,也是目前的时代。
数字电影,全面抛弃黑胶制片,通过计算机技术加密的秘钥发行片源,以硬盘的形式插入电脑获取加密片源,以全新的数字放映机在影院屏幕中生成出独一无二的加密光影模板为防护,再通过从电脑中获取的秘钥解锁片源,从而才能在加密光影模板中显现出电影画面。
如此一来,电影盗版商全部破产,国内电影也正式进入数字电影时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